科普达人成长分享汇第三期:解锁“文字+图像”的科学传播新密码!
炎炎夏日的杭州市科技交流馆内,空调冷气也压不住30多位科普爱好者的火热激情。7月30日下午,由杭州市科协主办的“科普达人成长分享汇”第三期活动——“用文字和图像传播科学”闭门会在此炸?。?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如何运用文字和图像等多元媒介,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,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环节。此次活动的核心亮点,是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普实践者带来的极具启发性的主题演讲。
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、“谢耳朵漫画工作室”创始人李剑龙以“让天下没有难学的知识”为题,分享了他将复杂科学概念“翻译”成大众语言的秘诀。他强调,科普的核心是“知识的降维与重构”,要善于运用类比、故事化和视觉化手段,找到科学原理与公众认知的连接点,将抽象的公式、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、生动有趣的“知识晶体”。他现场展示了如何将前沿物理、生物学论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内容,让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。
杭州阿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编剧总监江星宇围绕“如何让科普传播更有深度和广度”展开论述。他结合自身在气候、环境等领域的科普实践,提出深度科普需扎根于坚实的科学基础,避免碎片化和娱乐化;而拓展广度则需精准定位受众,善用社交媒体平台特性,创新叙事方式。他分享了如何平衡科学严谨性与传播吸引力,以及如何通过议题设置和内容分层,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,实现科普效果的最大化。
国内首部系统完整的菌物纪录片《菌物王国》导演、科普作家周勇探讨了“科研、影像、科普深度融合”的创新模式。周勇拥有科研背景,他分享了如何将前沿发现,通过精妙的影像语言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科普作品。他强调了科学真实性是根基,影像艺术是翅膀,二者深度融合才能创作出既准确又震撼人心的科普佳作。他展示了团队如何利用先进影像技术,将微观世界、复杂过程直观呈现,架起科学与公众沟通的桥梁。
资深媒体人、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负责人任咪咪以“起号的底层逻辑不是玄学”为题,揭开了科普账号运营的“面纱”。她基于大量成功案例的数据分析,指出科普账号的成长并非偶然,其核心在于清晰的定位、持续优质的内容输出、对平台算法的理解以及与受众的有效互动。她分享了账号定位策略、内容规划、用户运营及数据分析等实操方法论,强调“内容为王,运营为翼”,鼓励创作者用科学思维运营账号,实现可持续增长。
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、浙江省一流课程《电脑三维设计》负责人许建峰展望了“2025年AIGC新技术”为科普创作带来的变革与机遇。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最新发展,特别是其在文本生成、图像创作、视频制作等方面的突破性应用。许建峰认为,AIGC将成为科普创作者强大的“效率工具”和“创意伙伴”,能辅助完成资料搜集、内容初稿、视觉设计等环节,极大提升创作效率,使创作者精力聚焦于核心创意和科学把关。同时,他也提醒需关注AI生成内容的伦理与准确性问题。
本次活动现场气氛热烈,与会人员在嘉宾分享后展开了深入的互动交流。大家认为,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科普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、掌握新的传播工具、创新表达方式,才能更好地履行科学传播的使命。此次活动的举办,有利于推动优质科普内容更广泛地融入公众生活,助力杭州市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。(科普部)